中华诗词漫谈
一一莲城文艺沙龙第十八场开讲
7月20日上午,由湘潭市文联指导,湘潭市诗词协会主办的莲城文艺沙龙第十八场在湘潭市文艺创作活动中心六楼会议室举行。湘潭市诗词协会主席陈湘衡以“中华诗词漫谈”为题作中心发言,从中华诗词的起源、发展阶段、古韵与今声、伟大的中华诗词、学习诗词的心得体会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诗词之源、诗词之韵、诗词之美。湘潭市诗词协会副秘书长楚国良作了交流发言。
湘潭市文联文权科科长陈辉、市诗词协会党支部书记龚远生到会指导,市内三十余位诗词爱好者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湘潭市文艺创作活动中心主任陈能文主持。
讲座结束后,与会代表针对诗词创作畅所欲言,谈到创作古典诗词应从描述具体物像入手,烘托诗的意境和主题;诗歌创作应该与时俱进,笔随当代。
湘潭技师学院的周蓉老师从“湘潭文艺”微信公众号上得知此次活动消息,特意赶来学习,她表示,这堂课让她明白了古典诗词要遵守怎样的基本格律,如何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的描摹、来寄托诗人的个人情感,表达诗人的精神追求;以后古典诗词创作应更加注重诗的形象思维,笔随当代,讴歌时代,讴歌人民。
一、中华诗词漫谈
讲课人:陈湘衡
壹、中华诗词起源
人类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杂谈》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据不断发掘的文化遗存证实,远古人类便已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期间,人们以极简陋的工具从事劳动,同时也开始创造出人类最初的远古文化。原始的审美意识和反映原始精神生活的文学与劳动生活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年代久远,当时没有文字记载,这些原始的文学大都佚失,流传至今的只有散见于古代典籍中的少量原始歌谣和神话。这些古籍中保留的记录,比较接近原始的形态。
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始见于《吴越春秋》
宍:古同肉,音亦相同。
这首短歌相传为黄帝时的作品,从内容和形式看,无疑是一首古老的猎歌。它描写了砍竹、接竹制造狩猎工具以及用弹丸追捕猎物的整个过程。
全诗完全写实,没有任何雕饰。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始见于《礼记·郊特牲》
此歌相传作于伊耆氏(指神农氏或帝尧)时代。上古时代年终要在郊外举行祭祀。按《礼记》的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为索。”可能是结绳记事的部落。
另有“蜡八”一说,即祭祀八位农业方面的神灵,祈求好的收成。
击壤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始见皇甫谧《帝王世纪》据传为尧时八十老人所歌
康衢谣
立我蒸民,莫非而及;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始见《列子·仲尼篇》相传为尧时童谣
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始见伏胜《尚书大传》相传为舜所歌
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始见《孔子家语·辩乐解》相传为舜所作
这些原始歌谣,已经逐渐具备了诗歌的特征,甚至后世诗人们推崇的“赋”“比”“兴”等创作手法亦见肇启,可视为中华诗词发展的原始阶段。
贰、发展阶段
在中国诗歌(文学)发展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一共三百零五篇,称为《诗》或《诗三百篇》。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
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等。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一般由作者根据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创作。
到了魏晋,声韵学得到了长足发展。齐梁的周颙(yóng)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形成了格律诗的起源。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华诗词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
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形式上采用唐代以前的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
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一般分为南曲和北曲。
明清至现代,诗词形式未见突破,袭沿旧制。由于声调的演变,对于诗词用韵颇多变革,但均未对诗词格律造成实质影响。
叄、古韵与今声
从诗经说起:
蒹葭蒹葭苍苍(cāng),白露为霜(shuāng)。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fāng)。溯洄从之,道阻且长(cháng)。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yāng)。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huā)。之子于归,宜其室家(jiā )。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shí)。之子于归,宜其家室(shì)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之子于归,宜其家人(rén)。
划时代的切韵:
韵书,在六朝时期开始出现。因反切法的盛行,期间各类韵书不下十数种之多,如《声韵》《四声韵林》《韵集》《文章音韵》《五音韵》《群玉典韵》《韵略》《音谱》《四声指归》《四声切韵》等等
承六朝之先声,启千年之后调:
隋朝陆法言著《切韵》五卷之后,终结了六朝时期“有韵并杂”的现象
其后的《唐韵》、《广韵》及后的《集韵》、《平水韵》、《词林正韵》等等都可以索源《切韵》
集大成的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 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据史料记载,唐初宰相许敬宗奏议合并修整韵书,和后世平水韵如出一辙,所以唐人用韵,实际上用的就是平水韵(但这个尚有争议,不过从实际用韵情况看可视为一致)
待认同的中华通韵:
《中华通韵》是由中华诗词学会起草,经过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于2019年3月正式通过。这部韵书于2019年11月1日由国家语委正式实施,标志着新中国语言体系中的一部新韵书的诞生。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韵书,旨在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统一规范的用韵标准,
不会取代旧韵书,将在尊重个人选择,“知古倡今、双轨并行”的原则下,与当前使用的旧韵书并存
疑义相与析:
请大家思考以下句子的读音
远上寒山石径斜
一骑红尘妃子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绝胜烟柳满皇都
传承需要面对:
怎样学习王维的《红豆》hóng dòu shēng nán guó 红 豆 生 南 国,chūn lái fā jǐ zhī 春 来 发 几 枝?yuàn jūn duō cǎi xié 愿 君 多 采 撷 ,cǐ wù zuì xiāng sī 此 物 最 相 思。
该死的十三“元”:
相传,清代咸丰年间,肃顺手下有一名幕僚高心夔参加科举,肃顺想方设法要助其高中。虽然高心夔有才子之名,奈何时运不济,两次参加殿试,都折在作诗的韵字上
同为肃顺幕僚的王闿运赠诗曰:“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
明末清初的李渔提出的解决方法:把“十三元”拆成元、繁、孙三韵,作诗只用其中之一。(另钞元字一韵,区别为三,拈得十三元者,首句用元,则用元韵到底,凡涉繁、孙二韵者勿用。拈得繁、孙者亦然。——《闲情偶寄·词曲部上·鱼模当分》)
肆、伟大的中华诗词
Szabadság, szerelem!E kettö kell nekem.Szerelmemért föláldozomAz életet,Szabadságért föláldozomSzerelmenet.
翻译一
自由,爱情!
我要的就是这两样。
为了爱情,
我牺牲我的生命;
为了自由,
我又将爱情牺牲。
(孙用 译)
翻译二
自由与爱情,
我都为之倾心!
为了爱情,
我宁愿牺牲生命,
为了自由,
我宁愿牺牲爱情。
(兴万生 译)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殷夫 译)
毛主席说:“旧体诗词源远流长……(它)要发展,要改造,一万年也打不倒。因为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嘛!”(梅白《回忆毛泽东论诗》)。
历史已经证明,中华诗词没被打倒,依然是一棵扎根中华文化沃土中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古风今律,千载传承;旧韵新词,流风于今。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只要它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只要受到人民的喜欢,它就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中华民族存在,就永远不会被“打倒”!
伍、学习诗词的一些心得
从“愁”说起: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诗之“趣”“味”在于形象
1、它可以是具象的、清晰的、朦胧的
2、对同一诗词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甚至创造出与作者所写不同的形象,这样更增强了诗歌的趣味性和深度
3、意象、意境终归于形象,此之谓形象思维
简析山水田园诗的形象
1、主要表现为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描写,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2、以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为代表人物。这类诗歌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所见所闻,借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华民族长久传承的人生与审美观点
简析边塞诗的形象
1、以大漠、大雪、大风表现边塞风光、民族风情、地理特征。
2、以戍边将士生活情感为主,及小见大,可悲壮宏浑,可深幽曲崛。
3、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简析托物言志诗的形象
1、通过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的描摹,来寄托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2、以物喻人、托物言理。
3、物我合一
时事诗的形象
十八大有作
陈湘衡
岂限登高论古今,山河砺带正龙吟。
雁南风致情何赋,斗北京华酒欲斟。
野老交通耽大美,良时抱负豁中襟。
秋声直入云天碧,返照枫红亿众心。
二、在莲城文艺沙龙第十八期"中华诗词漫谈"讲座上的交流发言
发言人:楚国良
尊敬的龚远生书记,陈湘衡主席,各位诗友,大家上午好!
坦率地说,对于玩诗词,我入门的时间不长,写的作品也不太成熟。但如果就玩文字而言,就是一名老兵了。刚才听了陈湘衡主席的精彩讲座,很受启发,深受教益。
现在,市文创中心陈能文主任点名要我作过交流发言。下面,我从"第三只眼睛看诗词"的角度谈三点体会,供大家参考,不对的地方,请予批评指正。
第一,诗是韵文。
在文学体裁诸门类中,有诗歌,小说,散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讲,诗是韵文。 韵文指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或文章。押韵是指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古典诗词是通过语言技巧(押韵、断句),形成有节奏感的文字表达。押韵、节奏感、高低起伏是世界上所有诗歌的基本特色,也是古典诗词的基本要求。不具备这三个基本特征的文字,写得再美,也不是诗。
第二,诗是小众。
所谓“小众”是指少数人接受和喜爱的事,“诗歌小众化”则是指诗歌圈子流行的文学样式,是“高级”的工作,是少数有诗词品位的人在写、在读。
举个不太恰当的比如,如果现在在白石广场搞两个活动。一边是广场舞比赛,一边是古典诗词朗诵会。可能前者人山人海,后者冷冷清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唐代诗歌的大普及,与唐朝“以诗赋取士”、学好诗歌有希望做官有关。而明、清两代官话和北方方言已和唐宋大相径庭,但依托中古音的近体诗仍然很“大众”,和“八股时代”的科举考试仍然保留了“试帖诗”(五言六韵、适用和近体诗一样的平水韵或“洪武正韵”)息息相关。
如果现代高考、公务员考试加考“诗词创作”为必答题且占分很高,诗词创作很快就会重新“大众化”。
当然,任何头脑清醒者恐都绝不会认同这样的“普及”、“弘扬”。
第三,笔墨当随时代
今人写古典诗词,之所以达不到唐诗宋词那样的高度,那样的水平,除了历史的原因外,也与我们的先天不足有关。
我看了下在座的诗词爱好者,五十岁以下的不多,大多是退休以后才进场的。"年龄老化,思想僵化,能力弱化"成为常态。象龚远生书记那样自幼爱好,浸淫诗坛40年的,恐怕很少。所以,把玩诗当娱乐是可行的,把玩诗当事业,甚至"名利双收"就很难了。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中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人们习惯称引的“旧瓶装新酒”,也着眼在一个“新”字上。因此,创新,无疑是当代诗人创作所必须面对、必须关心的问题。
那么,当代诗词的创新,应该从何说起?一首诗、自然也包括词和曲,从形式到内容,无非是主题、形象、语言、题材、表现手法等等几个方面。因此,当代诗词的创新,就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考虑。
1、主题的创新。
所谓主题新,就是说,新的时代,可以、也应该有新的主题。
古人写过的主题,如爱情、亲情、友情之类,我们当然还可以写。古人没写过的,更是我们需要着力表现的。
2012年的《中华诗词》第九期发表的熊东遨的《天宫一号上天》,也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意:“驭电驱雷一箭风,环球仰首看飞龙。五千年史添新页:大写中华到太空。”这首诗把新一代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所以说它新颖别致。
2、形象的创新。
形象或意象是诗词创作中的重要因素。写诗,要用形象思维。
现实生活中,春风春雨,秋月秋花,都可以成为诗人寄托自己感情的形象。这些东西,古人都已经写过了,我们再来写,可能不容易写出新意。但是,只要诗人敏锐观察,写出新的形象,仍是有可能的。
如已故诗人王巨农的《卖秋》:“卖罢春来又卖秋,今年柿子大丰收。框框篓篓城中运,阿妹归来烫了头。”
姑娘烫头发,固然是新时代才有的形象。
3、语言的创新。诗词的语言应该是最精美的语言。自有《诗经》以来,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精美的诗句。这些精美的诗句,理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也理应成为我们的词语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学古却不能泥古,不能完全局促在古人的阴影里,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人黄庭坚曾说:“老杜做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历。”但他又说:“随人作计终后人”,“文章切忌随人后”。我们认为,黄庭坚的话,要分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要好好学习前人留下来的各种文献,将它们装到自己的脑子里以备选用;二是要善于向前人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不随人后。
这里试举聂绀弩一首诗为例。《周婆来探后回京》:“行李一肩强自挑,月光如水水如刀。试看天上九头鸟,化作田间三脚猫。此后定难窗再铁,何时重以鹊为桥。携将冰雪回京去,老了十年为探牢。”
可以说,聂绀弩的语言对前人有学习、有继承,但其创新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并非已经尽善尽美。
4、题材的创新。
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与古人是很不相同了。至少,汽车、火车、飞机、手机、网络、微信等等这些东西,古人是不曾梦见的。这些,都是可以入诗的新题材。
如一位网友写的《手机》:“无烦雁足递心声,点指移屏爽意成。方寸之间天地大,况能随处解人情。”手机是新事物,人们使用它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用诗来表现它,虽不十分贴切,但也是有新意的。
对于今天的作者来说,题材的创新,实在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感悟,善于表达。
5、表现手法的创新。
表现手法,是一个新名词,却是一个旧问题。如古人所说的《诗经》有“六艺”,其中赋、比、兴,讲的即是表现手法。
《诗经》以后的时代,随着可供学习和借鉴的文献日渐增多,诗人们的表现手法也开始日渐丰富。六朝时期,诗人们发现汉字的平仄规律并应用于写诗,同时日益讲求字词和句子的对偶,不愧是一次表现手法的大突破。其后如唐人李商隐擅作朦胧诗,宋人黄庭坚及受其影响的江西诗派讲究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和“活法”为诗,都是表现手法的创新。
客观地说,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今诗人作品,今人在表现技巧上创新的空间并不是很大。但这种空间只要存在,就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联系人:陈老师 手机:13047229459 电话:0731-58582132 邮编:411104 邮箱:xtbsscxh@163.com 微信:C16877
网址:http://www.xtshici.com 地址:湘潭市芙蓉中路6号市政协办公大楼107室
Copyright © 2016-2017 湘潭市诗词协会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0017608号-1
技术支持:磐石网络